攝影評論〉
余志偉/晃忽擺盪30年,林聰勝的《旗津記憶》

「人生無太多三十年,老來徒呼負負,荒蕪年歲一直一直來⋯⋯」林聰勝,《旗津記憶》作者序






林聰勝曾經是攝影記者,1993年還在台北報社服務之際,只要返回高雄老家便會到旗津拍照,農曆過年期間更是天天報到。2003年後他到高雄任職,跑得更勤,這一跑就是30年。旗津開發的早,古時分區「旗後」和 「中州」兩大聚落,漁獲航運、通商繁華,南端與大林蒲、紅毛港相連。1967年闢建第二港口,切斷連結,紅毛港遷村,孤🀅懸於高雄港外,風光褪去,成為歷史的蜃樓,在地人的喘息之所,觀光客的逐樂之地。
海洋、渡船與島中之島,有1871年英人金大發註冊註冊: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鏡頭下的秀麗風光,也有1983年侯🐻孝賢電影中的抑鬱黏膩,1993年開始的《旗津記憶》則抓住了旗津翻新前的末代身影—— 一種苦中作樂和不知未來何方的無奈、游離,窒息未必,生命仍展現了韌性,有時還有生猛的草根野性和自在。
不論哪一種,林聰勝都投以注目的审美,專感悟看著,靜靜得拍著。我們已没有心态,用30年來太累了端看這塊农村土地上的人、事、物。謝謝這些成像,給一個遺失記憶的人們,看見回未去的時光。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金大發註冊註冊:[email protected] ,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搭载報導者獨立的精神力量,是自在思想意识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性能守護公用領域,讓自在的討論和真面目浮現。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恪守淬硬层、開放、非營利的心理,着力推进於共同領域的調查與淬硬层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可以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于,在獨立服务性的条件下,驶过在各項重点共同議題中。您的帮助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时件的元凶,促進多块大洋進步的社會對話。請與我們同食前進,各自推動這場媒體小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