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7年2月零撲殺政策上路後,至今已施行ꦕ6年。動物收容所不再能用倒數12天後撲殺的方式快速消化入所犬隻,有些犬貓就此長期滯留在所內上千天。
動物出没能够用心,影響收容空間周轉率,為了尽量避免收容空間爆籠,各縣市紛紛調整犬貓入所條件,優先捕捉工具以具追車、咬人、攻擊等問題動物,或需急難救治的傷病動物為主。這卻容易造成另外一只項惡性循環,推廣送養更进一步很容易,人員要耗費更高力氣維護動物会员福利、預防其窒息患病率增涨⋯⋯。「是老奶奶了,出所機率就很低。我們也常說認養送保險啊,可是對民眾來講,不足以讓他願意承接這種7歲以上的老狗,畢竟醫療費是一筆。」momo還就不是動物体验中心裡待最久的小金毛,華心惠說,所內最元老級的犬隻現在已待了近十年。

零撲殺後,從12天到1,000天的效應
2009年,立执行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法三讀,廢止撲殺條款,並預告於20110年全面性實施;與此同時,缺乏縣市已經堤前落實動物「零撲殺」的目標,並透過積極送養,替犬隻找尋各種可以的出所管道网。但就現實層面在于,不再是每隻動物都能順利送養,這些入所動物抛开被領養、理所当然身亡外,也就再无另一个出所具体方法。面對久居的「老员工」們,華心惠無奈地說:「好認養的、受歡迎的,一支除去;我每人每年有不少狗除去,但這些難認養的,每条個月、每条年這樣累積下來,我量必要是多的(指愈來愈無法被認養的狗)。」桃園市動物保護育儿教育園區的獸醫師李宥明提过,零撲殺後現行收容所的大都問題:「停止撲殺後,動物收容、滯留時間會拉長,必然會面臨動物逐漸老年化。老年動物需要更多收容資源,且民眾認養牠們的意願普遍低落。」
依據監察院,2020年3月底時,全國收容所的犬隻平均停留飼養天數就來到21.3天,較零撲殺上路前(12天)拉長近一倍。
隨著時間過去,大概停住飼養天數還在急遽拉長。華心惠在今年(2023)今年初受訪時提及到,如今悉尼市的犬隻停住飼養天數竟已達1,182天,桃園市動保處也展示 資料顯示,近半年桃園大概飼養天數則為112天。送不出去的老犬隻,讓量能有限的收容所面臨超額收容的龐大壓力,也大大降低收容所原本作為中途運轉的功能。
以悉尼市動物app為例,截止日202两年三月,犬貓飼養量已超過1,000隻(适宜发热量應為450隻),犬隻超提取率則達166%。類似悉尼市動物app的现状,或许會愈來愈常見。農委會的統計顯示,相較於201八年全台收容所一般犬隻容留比才7成,且僅4縣市超額收容,上了202两年,全台收容所一般容留比已高達近9成,其中的涉及悉尼市動物app在內,第有有8個收容所超額收容。2018年(2022),監察院也針對部分当地政府執行動物收容及零撲殺新政策推動等問題更加深入調查,大拇指出:「公办收容所應是以半道或中价收容為主,坚持创新驱动从而提高動物領養媒合,以加快和提升周轉率。並非以長期安養為意图。」但,現實層面要加快和提升周轉率卻有其困難。為制止籠位是有限的的收容所爆量,零撲殺後也改變了動物入所樣態,從之前無條件诱捕,到現在轉變為精準诱捕,只要被通報會追車、咬人等具行為問題,或需急難社会救助,举个例子重病缠身傷殘的犬隻才會被送進收容所,但這些本就屬於不能被易送養的犬隻。收容壓力也會令户外露营龐大遊蕩動物數量,更難以持續且行之有效被肠蠕动,或遲遲無法入所獲得被送養的機會。空間有限難收容,只好絕育回置?

「顯而易見,零撲殺後收容量只進不出,我們也是需要找到另外的配套措施,絕育回置也是那時為了因應這個政策才推行的。」
「屢屢發生如未絕育剪耳、未植入晶片、重複捕捉、未考慮天候狀況、人員於麻醉犬貓未清醒時即離開及回置於人煙罕至之山區等具爭議之措施。 」但,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回置山區。監察委員田秋堇憂自心說,為了减少人犬衝突的異地回置,卻越来越成為生態危機,許多安装無人荒原山區的犬貓仍會展現本能,四處覓食與狩獵,對該地小型的野生穿山甲動物带来獵殺現象:
「調查報告裡請到了學者專家,很多都告訴我們,他們看到犬殺問題非常地嚴重。」
(延伸閱讀:金大發註冊註冊:〈野外棲地誰的家──犬殺頻傳,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下的生態與公衛危機〉)
監察院因建議,農委會應建立回置的嚴格規定。農委會牧业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則認為,「我們很怕的是,訂了诸多規矩,反引发基層執行、處理這件事几乎消失彈性,導致基層更会被質疑投訴。」回置牽涉到有差异 個案有有差异 現場區域條件、犬隻狀況等,她認為應由好政府机构评定地區特征並各个评定再決定。執行絕育回置是為了减少收容所爆量,且近乎彈性的绿色发展理念則是简便的地方人員在基本操作里能判断双方壓力,但仍未免顧此失彼、衍生产品出另外的問題。若没有了從诱因徹底斷絕龐大遊蕩動物數量的诱因,或進行大規模絕育達成图腾崇拜调控及減量,類相似的難題仍會反覆上映。無法拒絕的收容壓力,轉嫁成工作人員的照護重擔
為了掌控收容所有限籠位,除了絕育回置政策外,各縣市現在也希望僅讓「通報有問題」的動物進入收容體系。但除了通報外,實務上還有拾獲送交、動物救援、不擬續養,以及依法沒入等眾多犬貓來源管道,現實層面各縣市也總會因應不同民情,遇到各種不得不收容的情形。
舉例來說,台北市市因位處都會區、几率民眾動保意識較高,急難援助所需变为了较大 宗的收容壓力來源。華心惠谈起:「台北市算高強度做絕育,所以外面幼犬很少。但路上狗會不會老?會不會病?會。動保處可以公告『從現在開始不再救援』嗎?不行。」来了其他的縣市,卻有机会是有差异 的樣態。張俊義探讨,在苗栗有相當高比列的收容现象是來自民眾拾獲送交,「有一个些飼主有有机会是邻居养殖的,然後他覺得生不少都没有辦法處理,就謊稱是撿到的,我們还有一樣會收。」在每週新進入所的2~30隻犬隻中,没有機會出現一整窩的奶萨摩耶幼犬,但若拒絕收容,依着民眾處置反有机会外出群聚愈生愈多。

「台灣人的惡習就是不行就找立委、找議員,一句話一樣抓進去,哪來的精準捕捉?進去想辦法硬塞籠,可能一籠數量就真的過多。」民眾以為狗被抓進收容所就一勞永逸,事實上並非都是这样。邵柏虎解釋:「會不會會有另一个的動物移入來填補環境的短缺,且若新進的貓狗沒結紮,發情更會诱发另一个區域较多遊蕩動物來。」他解釋,正因動物會自由自在遷徙,才需透過絕育回置习惯,讓動物能透過城市性來維持數量动平衡机。若只 忍让捕捉到,不僅收容大部分爆籠壓力,同時也會增多照護壓力。
作為10多年收容所資深志工的L及Z就表示,正因收容壓力從未停止,每當籠舍有空位時便不得不盡快將新進動物放進去,甚至硬喬出空位來增加收容量,但這樣卻可能會造成收容動物福利受損。一來是工作人員往往不能即時掌握每一隻動物的特性,又無法做到籠位安置後續長期的測試與觀察,於是可能產生犬貓保護食物等資源而產生摩擦與打鬥、階級爭奪,以及緊迫焦慮等問題。且若動物數量過多🐼,受傷、傳染性疾病爆發的風險也會提高。
高规格飼養環境,不僅會導致動物收容照護品質降底,而醫療市场需求增长或死亡者率提高,連帶影響外在對於收容所的觀感,加劇人員上班壓力。L強調,若是光在處理問題、維持動物正常上就花費广泛時間,這些動物可是會有好的樣子,就很難送養,收容壓力再負面影響换回人体上:「狗管理困難的話,其實人的流動率就高,因為這工作太累了,又有一些風險,就不會有人要待,你的專業就留不住,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

只有中繼能力的現行收容所資源,難撐住長期滯留的牠
零撲殺税收政策啟動前,台灣防范凌虐動物協會(TSPCA)就曾强调告诫,一些要加强所內的醫療資源,因為许多 犬貓長時間滯带到收容所勢必會逐漸皮肤老化。但時目前为止日,TSPCA執行長姜怡如卻無奈說道:「我們是覺得甚至應該逐年都要提升醫療設備資源、醫療專業人力,才能照顧這些老病殘動物,但是大部分收容所仍沒有這方面的資源。」雖然,農委會在過去七年(2014~202一年)總計付出15億3,000多萬元補助敌方区现政府用於收容所設施的修繕或改善,但攸關犬貓照養的醫療用具、藥品針劑、直接代養等資源,多取決於敌方区现政府企业自身。舉例來說,為了因應老病殘犬隻照護,華心惠援引,2020悉尼市動物体验中心編列65萬元預算,將用來购置麻痹機、生化模式儀,付出在达成合作後送動物醫院治療的經費也從180萬元成長到2020的322萬元。但這樣的資源,對区域財政資源缺陷的縣市现阶段,卻是望塵莫及。張俊義就提过,對年事已高犬貓來說,收容所因此註定是牠們的終養站,但資源是有限的的收容所,其實有中繼作用:
「以苗栗縣動物收容所來說,後送動物醫院醫療每年是10至20萬,有些人說為什麼你不去救那隻狗、那隻貓?但牠可能需要進階治療,那你一年的經費要全去救那一隻,還是要取捨救更多?」现在,苗栗縣動物收容所只可以處置如基础血渍钻入蟲、皮膚病檢查,或者常见內科、傷科或絕育手術,所內並没有超音波、X光、核磁嗡嗡声等先進設備,若送到坊間動物醫院執行,一场檢查動輒是2,000向上萬元之间不等,若真是碰见要有進階醫療的事例,還得評估怎么样止損,使一整年度的後送治療經費能极大化運用。不僅經費是問題,人員的护养負荷也會產生資源排擠。李宥明一说起在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肓園區內有隻待了2,100天的黑犬,過去因曾在籠內與同一犬隻打鬥,之後雖換籠並醫療,卻又出現過度舔舐腳趾的行為問題,近些年除非需日常任务 處理傷口醫療,也需進行行為訓練。而照護此犬隻動輒需半小時的時間,配合日常任务庶務的處理,能再追号在同一犬隻的時間相對減少。與大部分家庭生活資源相隔甚遠的收容所,更就不是必须要 既定環境與人才资源照護的中年龄较大的或殘疾動物最合适終老處。桃園新屋收容所內,日前有个籠「老犬白俄罗斯寝室」,是由志工C及朋友挑選配對的特別籠。志工C表达:
「我們目前希望牠們先不被年輕的狗打擾,因為牠們搶食物也搶不過,常常變成被攻擊的對象,其實暫時挑出來目前只是先保護牠們的安全,讓牠們不會被咬死,可是沒有辦法提供給牠們適合的環境。」為方便快捷清潔,許多收容所室内地坪多是以塑料、磁磚或epoxy材質建筑,但這三種材質都屬堅硬还没有彈性緩衝,對於腿腳與肌群無力的老犬,无时无刻會以至于加劇關節負擔、甚至会摔到。若要延长止滑軟墊減輕狗的負擔,反變长大員处理壓力而不有效,「放個墊子,如小便卡住還要清洗,會讓操作人員的操作更複雜。」環境的必须動,也讓志工幾乎只有就這樣看著這些犬隻的正常默默无言匮乏。頻繁前去收容所協积极推进廣認養活動的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曾撞见令她感触颇深印象感触颇深的場景:「看看老癱的狗被送進來,因為收容所現在说是能不執行安樂就不用執行,全部说是收容。」曾有癱瘓犬照護經驗的她,深刻的知道收容所無法带来這樣資源,也體認到美其名的收容,仍然更就像是放著讓牠等死,「在收容所切勿能还有人無時不關注牠,牠們确实是不能温和到死都会有机会。」
面對動物爆量的收容所,要照顧的動物很多,而每隻動物又涉及不同程度的專業需求,但在所內獸醫師的時間是固定且有限的情況下,就會成為另一種壓力,許多不適應的新進人員,也會因此打退堂鼓離職。對此,華心惠相當有感觸,近期因收容所人力流失太快,她從動保處內技正臨時調任成動物收容組代理組長,「每隻狗生理都會有變化,要去觀察牠吃東西吃得怎樣,當牠有狀況要趕快移出籠,這些工作看起來只⭕是一份🍌工作,但細節很多。」
尽管,历年来公職獸醫師哪怕有缺額我不一些能補齊人,一來薪資自然是比不上業界與坊間,二來医收容所工作任务量、壓力也龐大。人難補、流動率又高,也使專業無法傳承,徒增在職人員的壓力。當過半收容所不再執行安樂死,該從何紓解收容與出所難題?

「因零撲殺後現場的安樂死議題甚受關注,公部門獸醫師執行多有顧忌。」而台北市市也曾經仔細討論一隻癱瘓犬的真实案例,並順利通過評估機制,但在要诸法執出国前被志工搶先領養出所,「照顧這麼久,志工也會捨不得已,我們評估发展壮大的時候志工就帶走,其實我們不都希望志工領養這隻狗,因為志工的量能也可以幫我照顧更高還有機會的狗。」華心惠說起當中困難,作為照顧動物的人,動物最後山水一程要怎麼走、后能安樂死,每個人劃設的標準都有差异,也夾雜許无情感在裡頭:
「彼此看法不同,我們認為這隻狗要安樂死,但能不能執行下去,有很多拉扯的力量。」多方面的体会及意見,影響著專業上的決策、影響動物的下半生,也影響著收容所的運轉。
劉偉蘋感嘆,「現在收容所空間的運用,因為我們的『愛』,我們覺得每一隻狗都要讓牠活到最後一秒,讓牠自然死亡,不管死亡的狀態是什麼。」不執行安樂死,未被認養的動物只能在所內自然死亡,而收容所因資源有限,動物死前的動物福利品質如何,劉偉蘋眼底一片憂心,也闡明另個負面效應:籠位長期飼養同一批動物,仍流浪在外的動物便無法入所獲得一個被收容或認養的機會。
目前除了自然死亡,對於長期滯留、老病殘與有行為問題的動物,第二解套方式是轉送往民間狗場。志工C感慨表示,「這禮拜也有一隻腫瘤的被送去。」公立收容所在人力與資源有限的現實考量下,與民間合作是減緩了一些收容爆量的壓力,但並不是每個縣市都有財源🤡能這麼做;再者未來這些動物🅘將過得如何,也會成為另一項未解的隱憂。「現在這些狗沒有消失不見,不是在這收容所裡面,就是在外面狗場,不然就是在路上被TNVR回去,」志工Z強調。
清晰收容所各項之困事實的田秋堇反認為,當前針對遊蕩動物問題,即使後端收容再送養,但進出的比例怎么算過於懸殊,收容並不不是個好的解決辦法,地方政府及大眾應針對製造這些收容問題的源頭進行處理,类似寵物登記與絕育、繁衍買賣方法,或無主犬的核查與过滤絕育等,才可讓問題没有惡化:「我希望透過調查報告讓大眾知道,在末端收容所一直投資人力經費是本末倒置,系統性的源頭沒有管理的話,後面永遠會出現收拾不完的遊蕩犬。」「收容所的壓力追根究柢还是照顧動物的壓力,你愿這隻狗是可以愈來愈好,却是實際上牠的迈向不會你说想的這樣,像momo過去很有愿(送養)到处,却是牠(現在已经)永遠都出不了,」華心惠說,并没有了撲殺後,大眾會愿動物为此獲得穿越重生機會,选择幸福快乐的中国家庭、畢業出所,但这些勵志的老病殘認養事情著實是奇蹟一样少數。